多樣化實踐教學 創(chuàng)新“大思政課”的打開方式

“洞中‘引力人’”三十年從無到有、從有到強,逐步走向世界前沿的故事;華工激光千方百計實現(xiàn)國產化,努力實現(xiàn)從0到1突破和1到100跨越的追光故事;EDA團隊腳踏實地、仰望“芯”空,用一行行代碼、一個個日夜書寫中國芯片設計未來的青年故事……近日,華中科技大學“大思政課”建設工作推進會召開,《星河燈塔——科學家精神》沉浸式思政示范課在會上首次展示。
近年來,華中科技大學組織開展多樣化的思政課實踐教學,整合多方資源,把思政課堂搬到現(xiàn)實場景中,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社會、錘煉意志、積累經驗,在潛移默化、潤物無聲中形成啟智潤心的育人整體氛圍。
挖掘科學家精神
科學家精神是優(yōu)秀的課程思政素材。華中科技大學圍繞學校70余年的辦學歷史和新時代的偉大實踐,把生動鮮活的實踐成就和先進事跡等引入課堂,引導師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。
《星河燈塔——科學家精神》沉浸式思政示范課由華中科技大學10多個院系20多位教師組成的教學團隊歷經100多個日夜反復打磨,將于今年9月面向全體本科生開設。
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相繼與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、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、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、物理學院,積極開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探索。學?!八念w明珠”及其它國家重點科學研究平臺作為思政課實踐基地,將進一步豐富思政課教學形式,挖掘科學創(chuàng)新過程中的科學家故事,并將其作為思政教學案例素材,提高育人效果,講好華中大故事;思政課教師定期組織學生實地參觀,參與學院課程思政或學生思政工作研討,為教師隊伍和思政隊伍提供培訓或指導。
共建實踐教學基地
“茫茫九派流中國,沉沉一線穿南北……把酒酹滔滔,心潮逐浪高!”在《中國近現(xiàn)代史綱要》實景教學現(xiàn)場——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的展廳里,華中科技大學電信2207班班長劉嘯禹鏗鏘有力地朗誦。
該課程教研組充分利用“八七會議”會址這一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開辟“現(xiàn)場課堂”,三位學生擔當了“講解員”,創(chuàng)新、鮮活的教學形式讓同學們融入到了教學情景當中并收獲滿滿。
馬克思主義學院一直致力于思政課的改革創(chuàng)新探索,精心設計實踐教學活動主題,打造形式多樣、方法靈活、時間多段的“身邊的思政課”,強調在教育教學中,既鞏固課堂教學成果,又加強對學生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的綜合素質的拓展延伸。
“紀念館所包含的紅色資源意蘊深厚,是廣大黨員錘煉黨性修養(yǎng)的重要陣地,也是青年學生弘揚革命精神、傳承紅色基因、賡續(xù)紅色血脈的鮮活教科書?!痹谌A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與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、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合作共建“大思政課”實踐教學基地簽約暨揭牌儀式上,華科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劉雅然表示。
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還與武漢市橋梁博物館、招商銀行武漢分行、國藥集團中聯(lián)藥業(yè)有限公司、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建三局三公司和中國建筑科技館等單位簽約共建“大思政課”教學實踐基地,依托深厚的歷史和文化資源,樹立校企合作創(chuàng)新協(xié)同育人新模式。
到基層一線調研
深入田間地頭,為鄉(xiāng)村振興揮灑汗水;致力環(huán)境保護,為生態(tài)建設添磚加瓦;結合專業(yè)知識,為社會治理建言獻策……2022年暑期,1500余支隊伍,12000余名師生,從華中科技大學出發(fā)到基層一線。
針對思政課教學中社會實踐和社會認知的重要作用,華中科技大學從本科思政必修課中拿出單獨2個學分,開設“思政課社會實踐”,主題涵蓋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、科技自立自強、鄉(xiāng)村振興和基層治理等。
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“溯源華中裝備制造技術發(fā)展史,傳卓越華科大機械STAR精神”實踐隊探尋機床在城市里的進化歷程,挖掘埋藏在歷史中的“STAR”精神。百人政務見習團的青馬學員分赴武漢市江漢區(qū)、漢陽區(qū)、青山區(qū)等地的百余個黨政機關和企事業(yè)單位,開展“遇見武漢·與英雄城市一起向未來”暑期政務見習活動。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“點土成金”團隊赴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(qū)實地調研當?shù)刂饕沾芍圃靾@區(qū),回訪調研3D打印高嶺土陶瓷產線,在少數(shù)民族民俗文化采風中探索民族特色產品……
“馬克思主義學院設立專門的思政課社會實踐教研室,負責社會實踐課的理論講授、團隊組建和過程指導,校團委通過‘三下鄉(xiāng)’社會實踐備案立項的方式打造‘行走的思政課’?!比A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沈昊駒介紹,參加社會實踐的同學們是經過層層選拔精挑細選出來的,實踐完成后還要撰寫結案報告,學院還會將優(yōu)秀的報告結集出版。
華中科技大學的社會實踐為華中大學子考量未來打開了新的維度,產生新的思考,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也是重新審視自己的專業(yè)與社會的融合的過程,對大學生思考未來發(fā)展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